永华典藏 | 红木琴几 清雅一室

古琴,亦称瑶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,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,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。

历经几千年时光流转,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、舞台上,生生不息。有人说,中国式弦乐犹如秋日飘零的落叶,仅仅拨弄心灵的一根细弦,便动人心魄。古琴,无疑是最好的代表。

而琴桌之于古琴,可谓是子期之于伯牙。

— 为琴而生的琴桌 —

▲ 元 王振鹏 《伯牙鼓琴图卷》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古琴出现得早,古人弹琴有“不坐不弹”的说法,所以常席地而坐【参考《伯牙鼓琴图卷》】,将古琴置于双膝之上,面对高山流水,抚琴高歌。

▲清 黑漆琴几
古代没有高脚的坐具,人们都是正坐(跪坐)或者盘腿而坐。因此琴几随古琴而生,流行年代比琴桌要早,一般用三块板扣合而成,两端的立板有的采用与几面成软圆角的内卷书式,有的则采用直板拼接。“柳阴分绿笼琴几,花片飞红点砚池。”在柳阴和繁花间,抚琴弄墨,醉意诗书,这便是古人闲情雅趣的点点滴滴。

至宋代,人们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高坐,桌案和坐具变高,琴几也渐渐演化出了各种样式的琴桌。

▲ 宋 赵佶《听琴图》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宋代赵佶的《听琴图》中,身着道袍的抚琴之人,在苍翠的松树下,神态悠然地抚琴,图中所绘琴桌,形体纤细,拙朴自然,比例匀称,面下设有音箱,四围描绘着精美的花纹,整体精雅凝练。

“心正则琴声正,心远则琴意远”,琴桌的出现,让人得以端坐,让琴有了凭靠,抚琴之雅,感受中国式优美。

▲ 永华红木 琴几
主料:交趾黄檀 (大红酸枝)
规格:凳 55cm*35cm*50cm
          几 125cm*37cm*80cm
一室琴棋画,四时风月花。古代文人的雅趣,常凝寄于一室。琴几,便成颇具雅趣之物。永华红木琴几选材交趾黄檀(大红酸枝),用料考究,料质莹润。


琴几高80cm,比一般琴几略高,高度与现代办公用台差不多。

其器型特殊之处在于几面与腿足,琴几面部两端采用软圆角,呈书卷形,与直板式式的板足相联,足部内翻成卷书式,与几面相辅相成,沉稳大气。

整体线条流畅唯美,古朴大方,简洁高雅。

琴几主打回纹雕饰,回纹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的雷纹衍化而来,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纹状花纹组合,形如“回”字。

回纹被民间称为“富贵不断头”的一种纹样,图案整齐划一而绵延丰富,被赋予绵长的意义。

▲ 永华红木 琴几配凳
若您家有一琴,可考虑为其配上一张赏心悦目兼能悦耳的琴几。而琴几虽为置琴之用,但置于居室,如书房、卧室等,也可作为一种陈设,以示清雅。

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天,亟需古琴这般恬淡、平和的音乐,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,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。

一床琴,吟奏的不仅仅是音乐,也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抚琴人对万般世间的哲思。而一张琴桌,承载了这一切。

客服

QQ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