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华文化之旅 |奇石情缘

说起中式生活美学,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茶事、瓶花、器物、园林……回顾古人的生活细节,这其中,「赏石」也是生活雅事之一。

● 英德石  17世纪
  63.5×41.9×25.4厘米(整体)
    产自 中国广东省广东省英德市
     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 藏
古人云:“山无石不奇,水无石不清,园无石不秀,室无石不雅” 。从古至今,幽斋雅室之中,石头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无言的奇石以独特的意趣,广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。

● 明 仇英 
《人物故事图册 之 贵妃晓妆图》
我国的赏石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。而其中最有名的典故,便是卞和与“和氏璧”的故事。这也引发出闻名的“完璧归赵”的历史故事。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古人对石头已有独到的鉴赏与雕琢加工能力。

● 宋人十八学士图 棋  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有关奇石的文字记载,多来源于皇家宫苑和各种园林。秦始皇巡游各地名川大山,将大量的观赏石藏在阿房宫中。西汉王朝的未央宫、上林苑,汉梁孝王的兔园(梁园)等,均用了大量天然观赏性奇石、雅石加以点缀。

● 元 刘贯道《纨扇六帧册》
伴随秦汉王朝“园圃”(即“园林”)的出现,观赏石文化逐渐流行起来。隋唐时期,帝王将相,文人墨客以奇石装点宫苑、园林、寓所之风越来越盛。大诗人白居易堪称唐代赏石专家。
 
白居易深爱太湖石,曾作《太湖石记》:“三山五岳、百洞千壑,覼缕簇缩,尽在其中。”《双石》诗中的“石虽不能言,许我为三友。”更是真切表达了石痴白居易对石的喜爱之情。晚年辞官,闲居洛阳,与石为友,作诗云:“弄石临溪座,寻花绕泉行,时时闻鸟语,处处听泉声。”

● 明 陈洪绶 米芾拜石图
上海崇源上海工美2007年春季艺术品联合拍卖会
成交价836万元
宋代,朝野上下,赏石、藏石蔚然成风。这一时期留下了“米芾拜石”等典故。在赏石方面,大书法家、画家米芾更提出了“瘦、透、漏、皱”的赏石四要领,并一直为后人所沿用。苏轼也以石为题材写下了咏吟佳句:“我持此石归,袖中有东海”,“试观烟去三峰外,都在灵仙一掌间”。

● 北宋徽宗赵佶
《祥龙石图》卷

● 北宋徽宗赵佶
《怪石》诗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徽宗当时特别迷恋太湖石,《祥龙石图》卷首画有一块立状「太湖石」,惟妙惟肖。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,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审美条件:瘦、漏、皱、透。在采挖到的太湖石中,徽宗会根据湖石的形状封其为“盘固侯”、“蹲螭坐狮”、“金鳌玉龟”等吉祥名号,画中的“祥龙石”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块。
 
宋徽宗崇尚道教思想,在他看来,描绘祥瑞之物不仅仅是单纯艺术创作,也是祈祷国泰民安、稳定朝廷、安抚民心的独特形式。

● 明 林有麟《素园石谱》

● 清 冷枚 养正图册 寿阳梅花妆
明清时期,盛行园林,赏石文化焕发勃勃生机,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上渐趋成熟。其中代表性的著述有明代林有麟的《素园石谱》。林有麟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藏石家。林有麟曰:“法书、名画、金石鼎彝,皆足以令人脱俗,而石犹近于禅。”将赏石活动由主观想象提高到悟石的境界。当然还有清代毛奇龄《后观石录》、清代宋荦《怪石赞》、清代沈心《怪石录》等,均是述石的细腻之作。

● 宋人十八学士图 琴  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石虽不言,而幽人自谙其深蕴。
 
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曾说:“石头有两次生命:一次是物质生命,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,苍古而悠久;一次是艺术生命,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,清奇而当下。”

● 明 杜堇 仕女卷
古代文人墨客赏石、玩石、爱石成癖,正是因为石之美的抽象与空灵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神相契合,也赋予了这些石头灵魂与情感,如“梅兰竹菊”般,石头便是他们寄托情怀之物。

● 学者之石 清朝 18-19世纪
     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藏
天地造化,万物有灵。天地至精之气,结而为石。石头虽千奇百状,但即使如拳头般大小的石头也能蕴含千山万壑的灵秀之气。用心感悟、聆听,你也能从一块小石头中,览尽微缩的崇山,获取深蕴自然之灵气,顿感心旷神怡。

● 清朝 太湖石
  134.6×47×45.7厘米
 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 藏

图源网络
现代都市人,时刻身处快节奏生活,而内心中更渴望恬淡释然的中式生活。浮生偷得半日闲,躲进雅室,清茶一盏,观赏奇石;或走进园林,感受石之美,清心、怡人、益智、陶情

客服

QQ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