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头甲中元贺喜箱蕴含封相拜印之意

 

   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始,至清光绪30年也就是1905年颁发新政时废除,其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跋涉,在科举的樊笼中,古代的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重复地演绎着人间辛酸的悲喜剧。


  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“金榜题名时,洞房花烛夜”,要想出人头地,自古只有一条路,读书中举做官发财,“三年清知县,十万雪花银”。购置良田,营造华屋,妻封子荫,衣锦还乡。不过,若欲中举做官,谈何容易。青灯黄卷,十年寒窗,先要经过院试(地方)、乡试(省级)、会试(全国),俗称上京赶考的严格选拔,层层淘汰,方可成为“人上人”。考生在考试前还必须自报三代,以说明家中清白,无人为娼为奴,再经过多道关防审核、盖印,方能进入考棚,其严厉程度远远超过今日之高考,然录取率极低,如光绪17年(1891年)江南苏皖有考生2万,取145名,仅达0.7%,百分之九十九的考生名落孙山,无颜面对江东父老。在科举取士的桎梏下,以致范进中举后导致神经错乱,亦有六十多岁的童生“献赋十年犹未遇,羞将白发对华簪”,提着破篮沿街乞讨,可悲可叹。


  然幸运中举者,倾刻门庭若市,官府便派衙役,骑高头大马,手持捷报,鸣金放铳,沿途高唱前往报喜,一时地方乡绅,近邻远亲,贺者如云。


  清代头甲中元贺喜箱系榉木制,全包角缀鼓钉,长40厘米,宽25厘米,高30厘米,内存爆竹等贺礼道喜物品,前后各置二白铜圆环,以便系绳可挑可背。所谓头甲乃甲级头名状元,如同当时的一路连科,平升三级,马上封侯,封相拜印等吉祥物语一样,是一种口彩而已。

 

客服

QQ在线客服